古人对七夕、立秋的看法

园长
48888
文章
0
评论
2019年9月22日12:39:07古人对七夕、立秋的看法已关闭评论
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七夕祭、牛公牛婆日、巧夕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
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,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,因拜祭“七姐”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,故名“七夕”。
拜七姐,祈福许愿、乞求巧艺、坐看牵牛织女星、祈祷姻缘、储七夕水等,是七夕的传统习俗。
古人对七夕、立秋的看法

七夕

七夕节起始于上古,普及于西汉,鼎盛于宋代。
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,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,“牛郎织女”就是典型例子。
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,早在远古时代,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,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,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,称作“分星”,就地面来说,称作“分野”。
简单来说,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,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。《开元占经》卷61引石氏曰:“牵牛生于列泽之邑,以主越国”。按:牵牛星是吴、越之地的分野星。在古代星宿体系中,“牛宿”由6颗星组成,位于银河的东岸,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,一上一下,很有特点,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,亮一些。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,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,却只有三只足的牛,因此古人称其为“牵牛”。这头“牛”的南边有9颗小星,组成了“天田”,是它耕作的地方,再向南看,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,是“九坎”9星,坎是蓄水的低地,用于灌溉农田。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“罗堰”3星,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。“织女”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,其中的“织女一”星是全天第五亮星,仅次于“大角”星,因此又常直接称为“织女星”。人们将“牛宿星”与“织女星”合称为“牛郎织女”。“七夕”月逢七、日逢七。在古代,古人把日、月与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“七曜”。《春秋命历序》:“天地开辟,万物浑浑,无知无识;阴阳所凭…日月五纬俱起牵牛;四万五千年,日月五纬一轮转;…定天之象,法地之仪,作干支以定日月度。”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睡起秋色无觅处,满阶梧桐月明中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刘翰 《立秋》
过去有「歇伏」之说,顾名思义,是得注重休息。对于现在的城里人而言,睡觉就是最好的「歇伏」了。「食补不如睡补」。 很快就是了末伏了(8月11日~8月20日),终于到了暑热的尾巴。
古云:「伏者,隐伏避盛夏也」,酷热的三伏天,宜「伏」不宜「动」。此时应躲避暑热,避免10点~16点在烈日下行走,这时候最容易中暑,即便出门,也最好在通风阴凉处行走。
而8月8号立秋,在命理当中,人的运势也将有不一样的“月运”。
“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。” 立了秋,梧桐树开始渐渐飘零落叶,故有“落叶知秋”一说。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,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。 立秋分为三候:
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,肃清是为收敛,秋为“揫”,“揫”就是敛聚。
古人对七夕、立秋的看法

立秋

易理中,命理或者古中医都很注意四季的主要特性: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。民俗也讲究这个规律。
虽说立秋过后,闷热天气就剩尾巴了。但肝火旺、干燥上火的问题却不见少动不动就牙痛、便秘、痘痘、淋巴肿大、口腔溃疡、风疹红疙瘩、眼睛红血丝干涩、血压升高……尤其是大鱼大肉、熬夜生气之后,这些症状更为多见。夏末秋初,老辈人都有吃豆的习惯。 风动、露降、蝉鸣是秋声。天地万物,万籁有声。